2023-04-24 18:07:13 | 三涯网
高考化学知识考点归纳大全
我们在上学的期间,大家最不陌生的就是学科的有关知识点吧!知识点就是学习的重点。好好掌握知识点是我们提高成绩的关键!下面小编给大家整理了关于高考化学知识考点归纳的内容,欢迎阅读,内容仅供参考!
高考化学知识考点归纳
1.物质的量浓度概念的理解
n(B)在公式c(B)=中V(B)
(1)溶质是用物质的量表示而不是质量表示;体积表示溶液的体积,而不表示溶剂的体积,并且体积单位为L。
(2)带结晶水的物质溶于水后,溶质是不含结晶水的化合物,溶剂中的水包括结晶水。
(3)从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中取出任意体积的溶液,物质的量浓度不变,但随溶液体积的变化溶质的物质的量不同。
(4)气体溶于一定体积的水中,溶液的体积不等于溶剂的体积而应根据溶液密度和溶液质量求算。
(5)若浓溶液稀释或浓度差别较大的溶液混合,混合后溶液的总体积比原来的体积之和小。
2.辨析比较
物质的量浓度与溶液溶质的质量分数
(1)按所配溶液的体积选择合适规格的容量瓶
选择容量瓶必须指明规格,其规格应与所配溶液的体积相等。如果不等,应选择略大于此体积的容量瓶,如配制500mL1mol·L-1的NaCl溶液应选择500mL容量瓶,若需要480mL上述溶液,因无480mL容量瓶,也选择500mL容量瓶,配500mL溶液所需溶质的物质的量应按配制500mL溶液计算。
(2)容量瓶使用前一定要检验是否漏液
方法是:向容量瓶中注入少量水,塞紧玻璃塞,用手指按住瓶塞,另一只手按住瓶底倒转容量瓶,一段时间后观察瓶塞处是否有液体渗出,若无液体渗出,将其放正,把玻璃塞旋转180°,再倒转观察。
(3)不能将固体或浓溶液直接在容量瓶中溶解或稀释,容量瓶不能作反应器,不能加热,也不能久贮溶液。
(4)配制好的溶液应及时转移到试剂瓶中,并贴上标签。
高考化学必备知识点
1.原子定义
原子: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
(1)原子也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例如少数非金属单质(金刚石、石墨等);金属单质(如铁、汞等);稀有气体等。
(2)原子也不断地运动着;原子虽很小但也有一定质量。对于原子的认识远在公元前5世纪提出了有关“原子”的观念。但没有科学实验作依据,直到19世纪初,化学家道尔顿根据实验事实和严格的逻辑推导,在1803年提出了科学的原子论。
2.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1)构成物质的每一个分子与该物质的化学性质是一致的,分子只能保持物质的化学性质,不保持物质的物理性质。因物质的物理性质,如颜色、状态等,都是宏观现象,是该物质的大量分子聚集后所表现的属性,并不是单个分子所能保持的。
(2)最小;不是绝对意义上的最小,而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
3.分子的性质
(1)分子质量和体积都很小。
(2)分子总是在不断运动着的。温度升高,分子运动速度加快,如阳光下湿衣物干得快。
(3)分子之间有间隔。一般说来,气体的分子之间间隔距离较大,液体和固体的分子之间的距离较小。气体比液体和固体容易压缩,不同液体混合后的总体积小于二者的原体积之和,都说明分子之间有间隔。
(4)同种物质的分子性质相同,不同种物质的分子性质不同。我们都有这样的生活体验:若口渴了,可以喝水解渴,同时吃几块冰块也可以解渴,这就说明:水和冰都具有相同的性质,因为水和冰都是由水分子构成的,同种物质的分子,性质是相同的。
4.原子的构成
质子:1个质子带1个单位正电荷原子核(+)
中子:不带电原子不带电
电子:1个电子带1个单位负电荷
5.原子与分子的异同
分子原子区别在化学反应中可再分,构成分子中的原子重新组合成新物质的分子在化学反应中不可再分,化学反应前后并没有变成其它原子相似点
(1)都是构成物质的基本粒子
(2)质量、体积都非常小,彼此间均有一定间隔,处于永恒的运动中
(3)同种分子(或原子)性质相同,不同种分子(或原子)性质不同
(4)都具有种类和数量的含义
6.核外电子的分层排布规律:第一层不超过2个,第二层不超过8个;;最外层不超过8个。每层最多容纳电子数为2n2个(n代表电子层数),即第一层不超过2个,第二层不超过8个,第三层不超过18个;最外层电子数不超过8个(只有1个电子层时,最多可容纳2个电子)
高考化学知识点总结
1.原子的电子构型与周期的关系
(1)每周期第一种元素的最外层电子的排布式为ns1。每周期结尾元素的最外层电子排布式除
226He为1s外,其余为nsnp。He核外只有2个电子,只有1个s轨道,还未出现p轨道,所以第一周期结尾元素的电子排布跟其他周期不同。
(2)一个能级组最多所容纳的电子数等于一个周期所包含的元素种类。但一个能级组不一定全部是能量相同的能级,而是能量相近的能级。
2.元素周期表的分区
根据核外电子排布
①分区
原子结构与性质
②各区元素化学性质及原子最外层电子排布特点
③若已知元素的外围电子排布,可直接判断该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如:某元素的外围电子排布为4s24p4,由此可知,该元素位于p区,为第四周期ⅥA族元素。即能层为其周期数,最外层电子数为其族序数,但应注意过渡元素(副族与第Ⅷ族)的能层为其周期数,外围电子数应为其纵列数而不是其族序数(镧系、锕系除外)。
高考化学选择题易错点
1、向某溶液中加入CCl4充分振荡后,CCl4层显紫色,证明原溶液中存在I-(错)。
解析:是单质碘能被CCl4萃取并且溶液显紫色,碘离子不易溶于CCl4也没有颜色。
2、胶体能透过滤纸,浊液不能透过滤纸(错)。
解析:胶体能透过滤纸正确,因为胶体中的分散质微粒和分散剂都能透过滤纸;浊液中的分散质微粒不能透过滤纸,分散剂能够透过滤纸。
3、将同温、同浓度的Na2SO3和Na2CO3溶液,后者的pH较大,证明硫的非金属性强于碳(错)。
解析:只能证明H2SO3的酸性强于H2CO3不能说明硫的非金属性强于碳,因为必须用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的酸性强弱来证明非金属性的强弱,H2SO4才是硫元素的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
4、将胆矾加入到少量蒸馏水中,得到蓝色浊液,加热时浑浊更加明显(对)。
解析:蓝色浊液是铜离子水解生成的氢氧化铜所致,加热时铜离子的水解程度增大,故浑浊更加明显。
5、向紫色石蕊试液中加入过量的过氧化钠粉末,充分振荡,溶液变为蓝色并有气泡冒出(错)。
解析:过氧化钠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钠使溶液显碱性,故溶液变蓝色,由于过氧化钠具有强氧化性故溶液变蓝后会再褪色。
6、铝热剂溶于足量稀盐酸中,再滴加KSCN溶液,未出现血红色,则该铝热剂中不含氧化铁(错)。
解析:若铝粉过量,氧化铁与盐酸反应生成的Fe3+会被铝还原为Fe2+。
7、实验室可以用排饱和氯化铵溶液的方法来收集氨气(错)。
解析:氨气在水中的溶解度太大,在饱和氯化铵溶液中溶解度虽然略小于在水中的溶解度,但是依然很大,氨气仍然会被饱和氯化铵溶液吸收。
8、将某溶液插入两个电极,通直流电时,溶质粒子一定分别向两极移动(错)。
解析:有些溶质的粒子是不电离的,如蔗糖溶液和酒精溶液的溶质微粒不会向两级移动溶液它们的溶液不导电。
9、S2-具有还原性,SO32-具有氧化性,二者在水溶液中不能共存(错)。
解析:S2-与SO32-在酸性溶液中发生反应:S2-+SO32-+6H+=3S↓+3H2O,不能大量共存,但是在碱性溶液中不发生反应可以共存。
10、试管内壁残留的银、铜都可以用稀硝酸浸泡洗涤除去(对)。
解析:稀硝酸在常温下就能溶解铜和银生成可溶性的硝酸盐从而除去铜和银,注意不能用浓硝酸,这样消耗硝酸多而且生成的二氧化氮多,污染大。
11、由两种不同原子组成的纯净物一定是化合物(错)。
解析:不同的原子可以是互为同位素的两种原子,如18O2与16O2就是由两种不同元素的原子组成的单质。
12、同主族元素的单质的熔点都是随着元素原子序数的递增而逐渐升高的(错)。
解析:不一定是逐渐升高的,如第VIA族元素的单质F2、Cl2、Br2、I2的熔点是逐渐升高的,而Ia族元素中的H2的熔点最低,碱金属元素的单质的熔点随着元素原子序数的递增而逐渐降低的。
13、20℃时,氢氧化钙的溶解度是0.16g,要配制20℃0.5mol/L 的Ca(OH)2溶液480mL,需要使用500mL 的容量瓶(错)。
解析:20℃时,Ca(OH)2的溶解度是0.16g,n[Ca(OH)2]=0.16g/74g/mol =0.00216mol近似地认为100g 水溶解氢氧化钙达到饱和后所得的溶液的体积还是100mL,则饱和石灰水的物质的量浓度为:0.00216mol/0.1L=0.0216mol/L,所以在20℃时,不可能配制出0.5mol/L 的Ca(OH)2溶液。
14、工业上可以用金属钠来制取金属钾,其原理是钠比钾活泼,发生置换反应(错)。
解析:工业上可以用金属钠来制取金属钾的原理是发生置换反应:
KCl+Na≒NaCl+K,不是因为钠比钾活泼,而是由于钾的沸点比钠的沸点低,从反应体系中挥发出来使平衡向右移动,从而使反应得以进行。
15、第二周期元素的原子半径小于第三周期元素的原子半径(错)。
解析:没有说明是同周期元素,不同周期的第二周期元素的原子半径也可以大于第三周期元素的原子半径,如锂原子半径>氯原子半径。
16、加碘盐中含有碘酸钾,而假碘盐中不含碘酸钾,可以用淀粉碘化钾溶液来鉴别真假碘盐(错)。三涯网
解析:只有淀粉碘化钾溶液无法鉴别碘酸钾,因为反应
IO3-+5I-+6H+=3I2+3H2O需要在酸性条件下进行。
17、24g 镁单质在足量空气中燃烧固体增重16g(错)。
解析:镁条在空气燃烧时不仅仅跟氧气反应,还会跟氮气以及少量的二氧化碳反应,所以固体质量增加不一定是16g,一般是小于16g,即镁跟氮气的反应的影响其主要作用。
18、在标准状况下,22.4L 三氧化硫中含有的分子数是4NA(错)。
解析:在标准状况下,三氧化硫是固态,22.4L 三氧化硫的物质的量大于1mol。
19、向BaCl2溶液中通入过量的二氧化硫气体,先生成沉淀而后沉淀逐渐消失(错)。
解析:因为氯化钡是盐酸盐,盐酸是强酸,而亚硫酸是弱酸,二者不发生反应,没有沉淀生成。
20、碱性氧化物都是金属氧化物(正确)。
解析:碱性氧化物都是金属氧化物,但是金属氧化物不一定是碱性氧化物,如Al2O3是两性氧化物,Mn2O7是酸性氧化物。
21、常温下铝与浓硫酸不反应,可用作盛放浓硫酸的容器(错)。
解析:不是不反应,而是发生反应形成了致密的氧化膜,阻止了反应继续进行。
22、钠、镁、铁对应的氧化物都是碱性氧化物,铝对应的氧化物是两性氧化物。(错)。
解析:过氧化钠不是碱性氧化物,四氧化三铁是复杂氧化物。
23、配制100mL 质量分数为10%的H2O2溶液:取一个规格为100mL 的容量瓶,量取一定量的质量分数为30%的双氧水溶液,溶于容量瓶中,然后再加水至容量瓶刻度线。(错)
解析:配制一定质量分数的溶液使用烧杯、量筒和玻璃棒即可,不需要使用容量瓶,而且也不能在容量瓶中溶解或稀释溶液。
24、在标准状况下,33.6L 氟化氢中含有的氟原子是1.5NA。(错)
解析:在标准状况下,氟化氢不是气体,33.6L 氟化氢的物质的量不是1.5mol。
25、在标准状况下,2.24L 氯气溶于水中,转移的电子数为0.1 NA。(错)
解析:在标准状况下,2.24L 氯气是0.1mol,若0.1mol 氯气完全反应转移的电子数是0.1 NA,但是0.1mol 氯气溶于水中时,与水反应的氯气会小于0.1mol 氯气。
26、向淀粉溶液中加入稀硫酸加热,冷却后再加入新制的氢氧化铜悬浊液,加热,没有发现砖红色沉淀生成,说明淀粉没有水解。(错)
解析:没有用NaOH溶液中和作催化剂的稀硫酸。
27、第三周期主族元素的最高正价数都等于最外层电子数(正确)。
解析:这个说法是正确,氟和氧无正价,但是氟和氧是第二周期的。
28、用饱和碳酸钠溶液可以将BaSO4转化为BaCO3,证明Ksp(BaSO4)>Ksp(BaCO3)(错)。
解析:事实是Ksp(BaCO3) > Ksp(BaSO4),上述转化所以能够进行是因为饱和碳酸钠溶液中CO32-的浓度足够大,c(Ba2+)c(CO32-)> Ksp(BaCO3),从而使沉淀转化。
29、铜与浓硫酸反应时,可以用浸有浓溴水的棉花放在导管口吸收逸出的气体(错)。
解析:浓溴水本身能挥发出有毒的溴蒸气而污染环境。
30、钠、镁、铝都可以通过电解熔融的氯化物的方法制得(错)。
解析:钠和镁是通过电解熔融的氯化物的方法制得的,而铝是通过电解熔融的氧化铝的方法制得的,因为AlCl3是共价化合物,熔融时不电离,无法被电解。
高考化学如何抓住重点快速提分
一、明确任务
一轮复习基本是按知识模块与课本的章节顺序综合,梳理知识细节、构建知识网络,而二轮复习则是按照模块化、程序化的方式进行综合训练,所以二轮复习节奏更快、强度更高。
二轮复习的主要任务:一是形成知识网络系统并强化记忆,二是在系统把握整体知识的基础上,通过大量练习,培养综合灵活运用知识的学科能力。解题的过程中,注意提高速度及准确性。做到既要“对”,又要“快”。
具体建议:
二轮复习主要是通过练习强化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综合训练与专题训练相结合,练题的同时注意归纳总结,比如有机推断专题,钢铁的腐蚀、离子反应等专题。同时,训练答题的准确性、规范性,提高解题速度,多整理易错点、失分点,并进行强化练习。信息题则要学会如何去粗取精、去伪存真。
二、知识网络的体系和细化
1、专题训练、归纳总结
近几年的高考化学试卷,逐年倾向于“能力立意”,更加注重能力和素质的考查。同时由于试题数目有限,高考卷考察的知识点也比较固定。所以专题练习可以按照题型和知识点分类专题练习。以高考题为例,7道选择题中,电化学(原电池、电解池或者金属的防护和腐蚀)、化学反应速率和平衡、有机化学基础、实验题是常考题目,我们就可以按照这样的专题进行练习。练习时,注意归纳总结,反思复习,找出同一类题目之间的共通点,同时构建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以题目“反刍”知识,以知识指导题目。
2、限时训练、综合训练
(1)限时训练
理综化学的选择题并不多,全国卷7道, 考试时10-15分钟内完成比较合适,建议给自己规定一个时间,对每一个专题模块或者综合训练时进行限时训练,防止大量题海战术时脑疲劳,做题效率下降。
(2)综合训练
每周进行一次学科内综合训练。以全国卷为例,7道选择题,4道非选择题,限时45分钟完成。45分钟时间虽然紧张,但不能给得太多时间。此用意在于:①提高解题速度;②提高阅读、审题能力;③学会合理舍弃,同时调整考试心理,提高考试技巧。
3、跳出题海、突出方法
由于复习时间紧任务重,要使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复习掌握大量知识并形成知识网络,就必须跳出题海,突出方法,提高复习效率。突出主干知识相关的题目和题型,新题、难题、偏题适当舍弃。注意建立知识之间的练习,注重对思维能力的训练,注重对学习方法归纳,并留出时间思考和通读课本。
解题时有意识地进行思维能力训练,找出该题所涉及的知识点(审题)→回忆、联想相关的知识(构思)→应用知识点解决问题(解答)。要注意无论专题训练还是综合训练,都必须目的明确,落到实处,重在效果,达到训练几道题通晓一类题的目的,切忌贪多求全,题海战术,疲于奔命。
1840年***战争,《南京条约》等第一批不平等条约签订后,中国开始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1856年第二次***战争和《天津条约》、《北京条约》的签订,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程度;甲午战争和《马关条约》的签订,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程度;八国联军入侵中国1900年,从0755年到79000年签订,中国彻底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百家争鸣及其主要代表人物
儒家:孔子、孟子、荀子墨家:墨子道家:老子、庄子法家:韩非子。
3.1.2百家争鸣的形成及其历史意义
指的是战国时期知识分子中出现了不同的思想流派,各派争艳的局面称为百家争鸣。
“百家争鸣”奠定了中国封建文化的基础,对中国古代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儒家思想孕育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政治理想和道德规范,道家思想形成了两千多年传统思想的哲学基础,法家思想中的变革精神成为历代进步思想家和政治家改革和治理国家的理论武器。
3.1.3孔子、孟子、荀子的主要思想
孔子:提出“仁”“礼”之说;政治上提倡“以德治国”;教育要关注人的全面发展;发言整理成《马关条约》。
孟子:“仁政”论。性善论。(3)君轻民。
荀子:(1)“天道常在”,“天道受命而用”。性恶论。礼法结合。
3.1.4汉代道统的史实b
(1)董仲舒提出“废百家,尊儒术”的思想。
(2)汉武帝确立了儒学的独尊地位。
汉代理学是阴阳家、黄老家和法家的集大成者。它是“人与自然相互作用”的基本理论
儒家思想在政治上占据主导地位,有利于改革中央集权,打击地方分裂势力。
3.1.5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及其影响
黄宗羲、顾、王夫之主张:批判君主专制;提出限制君权的思想;反对传统的重农抑商思想;实用思想。
明清儒学的发展:反对程朱理学:反对专制主义;实用思想;工商思想是基础。
3.2.1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中国古代科技成果对世界发展的贡献。
造纸术:——年发明西汉。东汉——年蔡伦的改进,产生了“蔡侯纸”。
印刷术:唐代发明的雕版印刷;宋代活字印刷术的发明。
火药:发明于唐朝。
指南针:战国时新浪发明;北宋时指南针用于导航。
中国古代科技成就对世界发展的贡献:
造纸术促进了欧洲文化的发展,火药促进了欧洲火药武器的发展,指南针促进了海洋航行,印刷术促进了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促进了思想解放。
1、商朝的历史是信史
由于甲骨文的发现和解读,以及河南安阳殷墟等一系列考古资料的发掘,商朝已成为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有直接文字记载的王朝,商朝的'历史也因文献、甲骨卜辞和考古资料的多重印证而成为信史。
2、方国联盟
商与周边方国存在着一种松散的联盟关系,商王是方国联盟的共主,方国则臣服或归附于商。
3、青铜器与甲骨文
(1)青铜器的特征
司母戊鼎等商朝大型青铜器,制作精良,造型独特,纹饰瑰丽,为世界青铜文化史上所罕见。 商朝的青铜器以礼器为主,是器主等级身份和政治地位的象征。(动物纹饰使)青铜器被赋予沟通天地和支持政治权力的功能。
(2)甲骨文
甲骨文是商人在甲骨上记载占卜情况的古文字,是一种较为成熟的古文字。真实记载了商朝社会各领域的历史状况,是探究商史的第一手资料。
1、周朝的建立
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牧野之战灭商,建周,定都镐,史称“西周”。
2、 封邦建国体制的内容
一方面,分封已臣服的殷人后裔和原殷邦方国的首领;另一方面,以武力为后盾,将同姓诸侯分插到各地方国间,达到“封建亲戚,以藩屏周”的功效。周王成为天下共主。
3、 礼乐制度
(1)制定者:周武王之弟——周公旦
(2)内容:礼,人们生活中必须共同遵守的规范,起到维护社会秩序的作用。周公将礼的规范作用推广到宗法关系和政治等级上,以显示贵与贱、尊与卑、长与幼、亲与疏之间的身份差异及权利义务。 乐,舞乐、史诗等,以音乐激起人们的认同感,维系社会成员的团结。
礼乐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一、 社会大变革:
1、东周的建立
公元前770年,周平王东迁都城到洛邑,东迁后的周朝称为“东周”,分为春秋、战国两时期。
2、社会大变革的概念
由西周的“封邦建国”体制变为秦的中央集权大一统体制,经历500余年,是中国古代历史上一次重大的社会转型。
3、社会大变革
(1)最深刻的变革来自经济领域
生产力发展的标志:铁制农具和犁耕技术。
经济制度(土地制度)变化:井田制瓦解,土地私有制产生。
阶级关系变化:自耕农和新兴地主的出现。
经济发展:农业的发展促进了私人手工业与商业的活跃。
(2)战国时,各国以富国强兵为目标的改革达到高潮。
更多相关文章关注三涯网:www.sanyazx.com高考化学知识点考点 最新高考化学知识点考点 学生们在进入高中后,很多新生有这样的心理落差,比自己成绩优秀的大有人在,很少有人注意到自己的存在,心理因此失衡,这是正常心理,但是应尽快进入学习状态。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高考化学知识点考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高考化学知识点考点烯烃、二烯、炔烃:(1)溴的四氯化碳溶液,红色腿去(2)高锰酸钾溶液,紫色腿去。卤代烃:_银的
高考化学知识点考点归纳 高考化学知识点考点归纳大全 化学,作为一门自然的科学,必然是有它的核心概念以及理论,其实它的逻辑性也是非常强的。为了方便大家学习借鉴,下面小编精心准备了高考化学知识点考点归纳内容,欢迎使用学习!高考化学知识点考点归纳硫酸工业和硫酸1、硫酸(化学式:H?SO?),硫的最重要的含氧酸。无水硫酸为无色油状液体,10.36℃时结晶,通常使用的是
高一物理知识点考点归纳 高一物理知识点考点归纳总结 想要学好高中的物理这科目,同学们在高一的时候就要打好基础,尽量多得掌握物理知识点,为了方便大家学习借鉴,下面小编精心准备了高一物理知识点考点归纳内容,欢迎使用学习!高一物理知识点考点归纳曲线运动1.在曲线运动中,质点在某一时刻(某一位置)的速度方向是在曲线上这一点的切线方向。2.物体做直线或曲线运动的条件:(
物理高考考点知识点 最新物理高考考点知识点 物理学起始于伽利略和牛顿的年代,它已经成为一门有众多分支的基础科学,物理学其实是一门实验科学,也是一门崇尚理性、重视逻辑推理的科学。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物理高考考点知识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物理高考考点知识点1、自由落体运动:只在重力作用下由静止开始的下落运动,因为忽略了空气的阻力,所以是一种理想的运动,是初速度为零、
高一物理知识点考点归纳 高一物理知识点考点归纳总结 想要学好高中的物理这科目,同学们在高一的时候就要打好基础,尽量多得掌握物理知识点,为了方便大家学习借鉴,下面小编精心准备了高一物理知识点考点归纳内容,欢迎使用学习!高一物理知识点考点归纳曲线运动1.在曲线运动中,质点在某一时刻(某一位置)的速度方向是在曲线上这一点的切线方向。2.物体做直线或曲线运动的条件:(
高考化学常考的25个考点 高频考点:高考化学常考的25个考点 高三化学复习即将进入二轮复习阶段,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它伴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而发展,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高考化学常考的25个考点,希望能帮助到大家!高考化学常考的25个考点1)阿伏加德罗常数;2)氧化还原反应;3)离子反应、离子方程式;4)溶液、离子浓度及其转变
高考化学知识考点归纳 高考化学知识考点归纳大全 我们在上学的期间,大家最不陌生的就是学科的有关知识点吧!知识点就是学习的重点。好好掌握知识点是我们提高成绩的关键!下面小编给大家整理了关于高考化学知识考点归纳的内容,欢迎阅读,内容仅供参考!高考化学知识考点归纳1.物质的量浓度概念的理解n(B)在公式c(B)=中V(B)(1)溶质是用物质的量表示而不是质量表示;体
高考物理知识点考点 高考物理知识点考点有哪些 在我们个人日常的学习中,相信大家一定都接触过知识点吧!知识点是指某个模块知识的重点、核心内容、关键部分。还在为没有系统的知识点而发愁吗?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高考物理知识点考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高考物理知识点考点1、三相交变电流的产生:互成120°角的线圈在磁场中转动,三组线圈各自产生交变电流.2、三相交变电流的特点
2023-10-17 05:00:07
2024-01-19 01:14:37
2024-06-09 07:57:38
2024-06-08 10:09:45
2023-10-17 10:58:08
2023-11-28 14:54: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