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4-25 12:21:45 | 三涯网
高频考点三角函数两角和公式_高考数学
学好数学的关键是公式的掌握,数学在多个不同领域的应用一般被称为应用数学,有时亦会激起新的数学发现,并促成全新数学学科的发展。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高频考点三角函数两角和公式,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两角和公式
sin(A+B)=sinAcosB+cosAsinB
sin(A-B)=sinAcosB-sinBcosA
cos(A+B)=cosAcosB-sinAsinB
cos(A-B)=cosAcosB+sinAsinB
tan(A+B)=(tanA+tanB)/(1-tanAtanB)tan(A-B)=(tanA-tanB)/(1+tanAtanB)
ctg(A+B)=(ctgActgB-1)/(ctgB+ctgA)ctg(A-B)=(ctgActgB+1)/(ctgB-ctgA)
高考数学六大备考建议
01 函数与导数
近几年高考中,函数类试题一般会出现2道选择题、2道填空题、1道解答题。
其中,选择题和填空题经常考的知识点更偏向反函数,函数的定义域和值域,函数的单调性、奇偶性、周期性,函数的图象、导数的概念和应用等,这些知识点要着重复习。
而在分值颇高的解答题中,通常会考查考生对于函数与导数、不等式运用等考点的掌握运用情况。掌握题目背后的知识点,建立自己的答题思路是非常重要的。
值得考生们注意的是,函数和导数的考查,经常会与其他类型的题目交叉出现,所以需要重视交叉考点问题的训练。
02 三角函数、平面向量和解三角形
三角函数是每年必考题,虽是重点但难度较小。哪怕是基础一般的同学,经过二轮复习的千锤百炼,都可以掌握这部分内容。所以,三角函数类题目争取一分都不要丢!
从题型来看,会覆盖选择题、填空题、解答题三大类型。大题会出现在二卷解答题的第一个,也证明此类型题目的难度比较小。
在三角函数的部分,高三考生需要熟练的知识点有不少。
(1)掌握三角变换的所有公式,理解公式的意义、应用场景、考查形式、使用方法等。
(2)熟悉三角变换常用的方法——化弦法、降幂法、角的变换法等。应用以上方法进行三角函数式的求值、化简、证明。
(3)掌握三角变换公式在三角形中应用的特点,并能结合三角形的公式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4)熟练掌握正弦函数、余弦函数、正切函数、余切函数的性质,并能用它研究复合函数的性质。同时,也要掌握这些函数图象的形状、特点。
(5)掌握三角函数不等式口诀:sinα上正下负;cosα右正左负;tanα奇正偶负。
03 数列
数列是高中数学的重要内容,每年高考都会考查等差数列、等比数列等重点知识点。考查题型常为填空题、选择题、解答题。小题考查的知识点大都比较基础,难度不大;解答题中有难度中等,最后一题的综合题目难度较大。
近年的高考试题中相关题目主要考查数列本身知识,等差数列与等比数列的概念、性质、通项公式及求和公式;数列与其它知识的结合,其中有数列与函数、方程、不等式、三角、几何的结合;数列的应用问题,其中主要是以增长率问题为主。
考生应强化对这些知识点的掌握和应用,找到解题规律,争取看到等差、等比数列不再头痛丢分!
04 立体几何
立体几何的考查的题型也覆盖选择题目、填空题和解答题。通常情况下选择题目、填空题共三道, 解答题一道, 总分25-30分之间。
填空题和选择题主要考查立体几何的计算型问题,解答题着重考查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通过向量这一手段求空间距离,线面角,二面角等。
立体几何题目再解答和练习时应该这么做。
(1)审清题目。不要上来盲目就做题,文字加见图案不看清楚很容易懵圈了,之后再次读题就会思路不清、得分困难了。看题目中的已知条件、未知条件和所求结果是什么。
(2)看图分析。审题后就是静下心来先看清题目中是什么几何体。之后,分析几何体结构特征。看题目中的面面、线面、线线之间有哪些关系(平行、垂直、相等)。重点需要注意的是图形中的面面垂直、线面垂直,线线平行、线面平行等关系。
(3)整理思路找出已知与未知的直接或者间接的联系。在弄清题意的基础上,从中捕捉有用的信息,并及时提取记忆网络中的有关信息,再将两组信息资源作出合乎逻辑的有效组合,从而构思出一个成功的计划。即是我们常说的思考。
(4)做题检验。以简明、准确、有序的数学语言和数学符号将解题思路表述出来,同时验证解答的合理性。即我们所说的解答。对所得的结论进行验证,对解题方法进行总结。
05 解析几何
解析几何是重点也是公认的难点,高考的解析结合涉及的知识点有直线及其方程、线性规划、圆及其方程、椭圆及其方程、抛物线及其方程、双曲线及其方程以及曲线与方程的关系及其图像等。高考试题中有时将以上的知识点进行交叉综合考查,让考试的难度更大了。
(1)基础知识很重要。对于基础知识,不仅一个知识点都要熟稔于心,还要有能力将这些零散的知识点串联起来。只有这样,才能形成属于自己的知识框架,才能更从容的应对考试。
(2)概念掌握要牢靠。明确直线及其方程部分的基本的概念,直线的斜率、倾斜角以及斜率和倾斜角之间的关系。熟记圆的标准方程和一般方程分别代表的含义。对于椭圆、抛物线、双曲线,考生要分别从其两个定义出发,明白焦点的来源、准线方程以及相关的焦距、顶点、突破离心率、通径的概念。每种圆锥曲线存在焦点在X轴和Y轴上的情况,要分别进行掌握。
(3)解题思路。考生应在二轮复习过程中学会解决不同问题的方法,并进行分门别类的及时总结,勤加复习,做到熟稔于心。
对于向量方法,最长用的地方就解决与斜率有关的问题;对于“设而不求”的方法,最常用到的地方就是两种不同的平面几何图形相交的情况下求弦长的问题;设点法,最长用到的地方就是两种曲线相切以及求最值得问题等。
06 概率与统计
概率统计类型的试题约为两题左右,难度为中等或中等偏易。同时,概率统计题常对课本原题进行改编,考查基础,贴近学生的生活总体,总体来说此类型试题的难度不大。
概率与统计试题频繁考查基本概念和基本公式,需要考生们进行熟练的掌握。比如:对等可能性事件的概率、互斥事件的概率、独立事件的概率、事件在n次独立重复试验中恰发生k次的概率、离散型随机变量分布列和数学期望、方差、抽样方法等知识点。
高考数学选择题提分方法
1.数学公式要记牢,简单选择都能对
高考题型也不全是难题,就像选择题,前面几个还是很容易得分的,运用公式就可以选出正确答案,所以首先要把数学公式记牢,该得的分数一分都不能少。
2.最常用的排除法
就是根据题型,利用已知条件和选项所提供的信息,从四个选项中剔除掉三个错误的答案,从而选择出正确的答案。这是一种常用的方法,尤其是答案为定值,或者有数值范围时,取特殊点代入验证即可排除。这是选择题比较常用的方法。
3.数形结合法
根据已知条件,做出符合题意的图形或图象,借助图形或图象的直观性,经过简单的推理或计算,从而得出答案的方法。数形结合的好处就是直观,甚至可以用量角尺直接量出结果。因为高考题都是符合事实逻辑的,所以在选择题的时候,可以放心地使用这个小技巧。
4.估算法
这个小技巧做选择题很多人可能都会怀疑,但这是一个玄学,正确率还很高,有时候选择题由于题目条件限制,无法进行精准的运算和判断,此时只能借助估算,得出正确的选项。
5.代入选项数值法
这个方法是数学选择题常用的小技巧,根据选项代入数值,从而得到正确的答案。
6.递推归纳法
通过题目条件进行推理,寻找规律,从而归纳出正确答案的方法,例如分析周期数列等相关问题时,就常用递推归纳法。三涯网
数学学习的八种思维方法
1.代数思想
这是基本的数学思想之一,小学阶段的设未知数x,初中阶段的一系列的用字母代表数,这都是代数思想,也是代数这门学科最基础的根!
2.数形结合
是数学中最重要的,也是最基本的思想方法之一,是解决许多数学问题的有效思想。“数缺形时少直观,形无数时难入微”是我国著名数学家华罗庚教授的名言,是对数形结合的作用进行了高度的概括。初高中阶段有很多题都涉及到数形结合,比如说解题通过作几何图形标上数据,借助于函数图象等等都是数形给的体现。
3.转化思想
在整个初中数学中,转化(化归)思想一直贯穿其中。转化思想是把一个未知(待解决)的问题化为已解决的或易于解决的问题来解决,如化繁为简、化难为易,化未知为已知,化高次为低次等,它是解决问题的一种最基本的思想,它是数学基本思想方法之一。
4.对应思想方法
对应是人们对两个集合因素之间的联系的一种思想方法,小学数学一般是一一对应的直观图表,并以此孕伏函数思想。如直线上的点(数轴)与表示具体的数是一一对应。
5.假设思想方法
假设是先对题目中的已知条件或问题作出某种假设,然后按照题中的已知条件进行推算,根据数量出现的矛盾,加以适当调整,最后找到正确答案的一种思想方法。假设思想是一种有意义的想象思维,掌握之后可以使要解决的问题更形象、具体,从而丰富解题思路。
6.比较思想方法
比较思想是数学中常见的思想方法之一,也是促进学生思维发展的手段。在教学分数应用题中,教师善于引导学生比较题中已知和未知数量变化前后的情况,可以帮助学生较快地找到解题途径。
7.符号化思想方法
用符号化的语言(包括字母、数字、图形和各种特定的符号)来描述数学内容,这就是符号思想。如数学中各种数量关系,量的变化及量与量之间进行推导和演算,都是用小小的字母表示数,以符号的浓缩形式表达大量的信息。如定律、公式等。
8.极限思想方法
事物是从量变到质变的,极限方法的实质正是通过量变的无限过程达到质变。在讲“圆的面积和周长”时,“化圆为方”“化曲为直”的极限分割思路,在观察有限分割的基础上想象它们的极限状态,这样不仅使学生掌握公式还能从曲与直的矛盾转化中萌发了无限逼近的极限思想。
怎么学好高中数学
1.背诵数学公式
数学的出题方式有很多种,但是解题方法却是相对固定的,需要熟练掌握数学公式。在学习高中数学的时候,我们一定要先把数学公式背诵清楚,做到在考试的时候能够记得起计算公式,这是学好高中数学的关键步骤。
2.做多数学题目
高中数学的学习内容比较多,只有通过多做数学题目才能加深对所学内容的理解。一般来说,在应试教育的指挥棒下,多做练习题目是所有高中科目都采取的一种方式。
3.学会独立思考
高中数学的学习需要具备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通过独立思考可以提高学习效果。在学习高中数学的时候,尤其是遇到难题的时候,千万不要着急去翻看解题技巧和参考答案,而是应该先思考怎么去答题。
高考化学知识考点归纳大全
我们在上学的期间,大家最不陌生的就是学科的有关知识点吧!知识点就是学习的重点。好好掌握知识点是我们提高成绩的关键!下面小编给大家整理了关于高考化学知识考点归纳的内容,欢迎阅读,内容仅供参考!
高考化学知识考点归纳
1.物质的量浓度概念的理解
n(B)在公式c(B)=中V(B)
(1)溶质是用物质的量表示而不是质量表示;体积表示溶液的体积,而不表示溶剂的体积,并且体积单位为L。
(2)带结晶水的物质溶于水后,溶质是不含结晶水的化合物,溶剂中的水包括结晶水。
(3)从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中取出任意体积的溶液,物质的量浓度不变,但随溶液体积的变化溶质的物质的量不同。
(4)气体溶于一定体积的水中,溶液的体积不等于溶剂的体积而应根据溶液密度和溶液质量求算。
(5)若浓溶液稀释或浓度差别较大的溶液混合,混合后溶液的总体积比原来的体积之和小。
2.辨析比较
物质的量浓度与溶液溶质的质量分数
(1)按所配溶液的体积选择合适规格的容量瓶
选择容量瓶必须指明规格,其规格应与所配溶液的体积相等。如果不等,应选择略大于此体积的容量瓶,如配制500mL1mol·L-1的NaCl溶液应选择500mL容量瓶,若需要480mL上述溶液,因无480mL容量瓶,也选择500mL容量瓶,配500mL溶液所需溶质的物质的量应按配制500mL溶液计算。
(2)容量瓶使用前一定要检验是否漏液
方法是:向容量瓶中注入少量水,塞紧玻璃塞,用手指按住瓶塞,另一只手按住瓶底倒转容量瓶,一段时间后观察瓶塞处是否有液体渗出,若无液体渗出,将其放正,把玻璃塞旋转180°,再倒转观察。
(3)不能将固体或浓溶液直接在容量瓶中溶解或稀释,容量瓶不能作反应器,不能加热,也不能久贮溶液。
(4)配制好的溶液应及时转移到试剂瓶中,并贴上标签。
高考化学必备知识点
1.原子定义
原子: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
(1)原子也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例如少数非金属单质(金刚石、石墨等);金属单质(如铁、汞等);稀有气体等。
(2)原子也不断地运动着;原子虽很小但也有一定质量。对于原子的认识远在公元前5世纪提出了有关“原子”的观念。但没有科学实验作依据,直到19世纪初,化学家道尔顿根据实验事实和严格的逻辑推导,在1803年提出了科学的原子论。
2.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1)构成物质的每一个分子与该物质的化学性质是一致的,分子只能保持物质的化学性质,不保持物质的物理性质。因物质的物理性质,如颜色、状态等,都是宏观现象,是该物质的大量分子聚集后所表现的属性,并不是单个分子所能保持的。
(2)最小;不是绝对意义上的最小,而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
3.分子的性质
(1)分子质量和体积都很小。
(2)分子总是在不断运动着的。温度升高,分子运动速度加快,如阳光下湿衣物干得快。
(3)分子之间有间隔。一般说来,气体的分子之间间隔距离较大,液体和固体的分子之间的距离较小。气体比液体和固体容易压缩,不同液体混合后的总体积小于二者的原体积之和,都说明分子之间有间隔。
(4)同种物质的分子性质相同,不同种物质的分子性质不同。我们都有这样的生活体验:若口渴了,可以喝水解渴,同时吃几块冰块也可以解渴,这就说明:水和冰都具有相同的性质,因为水和冰都是由水分子构成的,同种物质的分子,性质是相同的。
4.原子的构成
质子:1个质子带1个单位正电荷原子核(+)
中子:不带电原子不带电
电子:1个电子带1个单位负电荷
5.原子与分子的异同
分子原子区别在化学反应中可再分,构成分子中的原子重新组合成新物质的分子在化学反应中不可再分,化学反应前后并没有变成其它原子相似点
(1)都是构成物质的基本粒子
(2)质量、体积都非常小,彼此间均有一定间隔,处于永恒的运动中
(3)同种分子(或原子)性质相同,不同种分子(或原子)性质不同
(4)都具有种类和数量的含义
6.核外电子的分层排布规律:第一层不超过2个,第二层不超过8个;;最外层不超过8个。每层最多容纳电子数为2n2个(n代表电子层数),即第一层不超过2个,第二层不超过8个,第三层不超过18个;最外层电子数不超过8个(只有1个电子层时,最多可容纳2个电子)
高考化学知识点总结
1.原子的电子构型与周期的关系
(1)每周期第一种元素的最外层电子的排布式为ns1。每周期结尾元素的最外层电子排布式除
226He为1s外,其余为nsnp。He核外只有2个电子,只有1个s轨道,还未出现p轨道,所以第一周期结尾元素的电子排布跟其他周期不同。
(2)一个能级组最多所容纳的电子数等于一个周期所包含的元素种类。但一个能级组不一定全部是能量相同的能级,而是能量相近的能级。
2.元素周期表的分区
根据核外电子排布
①分区
原子结构与性质
②各区元素化学性质及原子最外层电子排布特点
③若已知元素的外围电子排布,可直接判断该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如:某元素的外围电子排布为4s24p4,由此可知,该元素位于p区,为第四周期ⅥA族元素。即能层为其周期数,最外层电子数为其族序数,但应注意过渡元素(副族与第Ⅷ族)的能层为其周期数,外围电子数应为其纵列数而不是其族序数(镧系、锕系除外)。
高考化学选择题易错点
1、向某溶液中加入CCl4充分振荡后,CCl4层显紫色,证明原溶液中存在I-(错)。
解析:是单质碘能被CCl4萃取并且溶液显紫色,碘离子不易溶于CCl4也没有颜色。
2、胶体能透过滤纸,浊液不能透过滤纸(错)。
解析:胶体能透过滤纸正确,因为胶体中的分散质微粒和分散剂都能透过滤纸;浊液中的分散质微粒不能透过滤纸,分散剂能够透过滤纸。
3、将同温、同浓度的Na2SO3和Na2CO3溶液,后者的pH较大,证明硫的非金属性强于碳(错)。
解析:只能证明H2SO3的酸性强于H2CO3不能说明硫的非金属性强于碳,因为必须用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的酸性强弱来证明非金属性的强弱,H2SO4才是硫元素的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
4、将胆矾加入到少量蒸馏水中,得到蓝色浊液,加热时浑浊更加明显(对)。
解析:蓝色浊液是铜离子水解生成的氢氧化铜所致,加热时铜离子的水解程度增大,故浑浊更加明显。
5、向紫色石蕊试液中加入过量的过氧化钠粉末,充分振荡,溶液变为蓝色并有气泡冒出(错)。
解析:过氧化钠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钠使溶液显碱性,故溶液变蓝色,由于过氧化钠具有强氧化性故溶液变蓝后会再褪色。
6、铝热剂溶于足量稀盐酸中,再滴加KSCN溶液,未出现血红色,则该铝热剂中不含氧化铁(错)。
解析:若铝粉过量,氧化铁与盐酸反应生成的Fe3+会被铝还原为Fe2+。
7、实验室可以用排饱和氯化铵溶液的方法来收集氨气(错)。
解析:氨气在水中的溶解度太大,在饱和氯化铵溶液中溶解度虽然略小于在水中的溶解度,但是依然很大,氨气仍然会被饱和氯化铵溶液吸收。
8、将某溶液插入两个电极,通直流电时,溶质粒子一定分别向两极移动(错)。
解析:有些溶质的粒子是不电离的,如蔗糖溶液和酒精溶液的溶质微粒不会向两级移动溶液它们的溶液不导电。
9、S2-具有还原性,SO32-具有氧化性,二者在水溶液中不能共存(错)。
解析:S2-与SO32-在酸性溶液中发生反应:S2-+SO32-+6H+=3S↓+3H2O,不能大量共存,但是在碱性溶液中不发生反应可以共存。
10、试管内壁残留的银、铜都可以用稀硝酸浸泡洗涤除去(对)。
解析:稀硝酸在常温下就能溶解铜和银生成可溶性的硝酸盐从而除去铜和银,注意不能用浓硝酸,这样消耗硝酸多而且生成的二氧化氮多,污染大。
11、由两种不同原子组成的纯净物一定是化合物(错)。
解析:不同的原子可以是互为同位素的两种原子,如18O2与16O2就是由两种不同元素的原子组成的单质。
12、同主族元素的单质的熔点都是随着元素原子序数的递增而逐渐升高的(错)。
解析:不一定是逐渐升高的,如第VIA族元素的单质F2、Cl2、Br2、I2的熔点是逐渐升高的,而Ia族元素中的H2的熔点最低,碱金属元素的单质的熔点随着元素原子序数的递增而逐渐降低的。
13、20℃时,氢氧化钙的溶解度是0.16g,要配制20℃0.5mol/L 的Ca(OH)2溶液480mL,需要使用500mL 的容量瓶(错)。
解析:20℃时,Ca(OH)2的溶解度是0.16g,n[Ca(OH)2]=0.16g/74g/mol =0.00216mol近似地认为100g 水溶解氢氧化钙达到饱和后所得的溶液的体积还是100mL,则饱和石灰水的物质的量浓度为:0.00216mol/0.1L=0.0216mol/L,所以在20℃时,不可能配制出0.5mol/L 的Ca(OH)2溶液。
14、工业上可以用金属钠来制取金属钾,其原理是钠比钾活泼,发生置换反应(错)。
解析:工业上可以用金属钠来制取金属钾的原理是发生置换反应:
KCl+Na≒NaCl+K,不是因为钠比钾活泼,而是由于钾的沸点比钠的沸点低,从反应体系中挥发出来使平衡向右移动,从而使反应得以进行。
15、第二周期元素的原子半径小于第三周期元素的原子半径(错)。
解析:没有说明是同周期元素,不同周期的第二周期元素的原子半径也可以大于第三周期元素的原子半径,如锂原子半径>氯原子半径。
16、加碘盐中含有碘酸钾,而假碘盐中不含碘酸钾,可以用淀粉碘化钾溶液来鉴别真假碘盐(错)。
解析:只有淀粉碘化钾溶液无法鉴别碘酸钾,因为反应
IO3-+5I-+6H+=3I2+3H2O需要在酸性条件下进行。
17、24g 镁单质在足量空气中燃烧固体增重16g(错)。
解析:镁条在空气燃烧时不仅仅跟氧气反应,还会跟氮气以及少量的二氧化碳反应,所以固体质量增加不一定是16g,一般是小于16g,即镁跟氮气的反应的影响其主要作用。
18、在标准状况下,22.4L 三氧化硫中含有的分子数是4NA(错)。
解析:在标准状况下,三氧化硫是固态,22.4L 三氧化硫的物质的量大于1mol。
19、向BaCl2溶液中通入过量的二氧化硫气体,先生成沉淀而后沉淀逐渐消失(错)。
解析:因为氯化钡是盐酸盐,盐酸是强酸,而亚硫酸是弱酸,二者不发生反应,没有沉淀生成。
20、碱性氧化物都是金属氧化物(正确)。
解析:碱性氧化物都是金属氧化物,但是金属氧化物不一定是碱性氧化物,如Al2O3是两性氧化物,Mn2O7是酸性氧化物。
21、常温下铝与浓硫酸不反应,可用作盛放浓硫酸的容器(错)。
解析:不是不反应,而是发生反应形成了致密的氧化膜,阻止了反应继续进行。
22、钠、镁、铁对应的氧化物都是碱性氧化物,铝对应的氧化物是两性氧化物。(错)。
解析:过氧化钠不是碱性氧化物,四氧化三铁是复杂氧化物。
23、配制100mL 质量分数为10%的H2O2溶液:取一个规格为100mL 的容量瓶,量取一定量的质量分数为30%的双氧水溶液,溶于容量瓶中,然后再加水至容量瓶刻度线。(错)
解析:配制一定质量分数的溶液使用烧杯、量筒和玻璃棒即可,不需要使用容量瓶,而且也不能在容量瓶中溶解或稀释溶液。
24、在标准状况下,33.6L 氟化氢中含有的氟原子是1.5NA。(错)
解析:在标准状况下,氟化氢不是气体,33.6L 氟化氢的物质的量不是1.5mol。
25、在标准状况下,2.24L 氯气溶于水中,转移的电子数为0.1 NA。(错)
解析:在标准状况下,2.24L 氯气是0.1mol,若0.1mol 氯气完全反应转移的电子数是0.1 NA,但是0.1mol 氯气溶于水中时,与水反应的氯气会小于0.1mol 氯气。
26、向淀粉溶液中加入稀硫酸加热,冷却后再加入新制的氢氧化铜悬浊液,加热,没有发现砖红色沉淀生成,说明淀粉没有水解。(错)
解析:没有用NaOH溶液中和作催化剂的稀硫酸。
27、第三周期主族元素的最高正价数都等于最外层电子数(正确)。
解析:这个说法是正确,氟和氧无正价,但是氟和氧是第二周期的。
28、用饱和碳酸钠溶液可以将BaSO4转化为BaCO3,证明Ksp(BaSO4)>Ksp(BaCO3)(错)。
解析:事实是Ksp(BaCO3) > Ksp(BaSO4),上述转化所以能够进行是因为饱和碳酸钠溶液中CO32-的浓度足够大,c(Ba2+)c(CO32-)> Ksp(BaCO3),从而使沉淀转化。
29、铜与浓硫酸反应时,可以用浸有浓溴水的棉花放在导管口吸收逸出的气体(错)。
解析:浓溴水本身能挥发出有毒的溴蒸气而污染环境。
30、钠、镁、铝都可以通过电解熔融的氯化物的方法制得(错)。
解析:钠和镁是通过电解熔融的氯化物的方法制得的,而铝是通过电解熔融的氧化铝的方法制得的,因为AlCl3是共价化合物,熔融时不电离,无法被电解。
高考化学如何抓住重点快速提分
一、明确任务
一轮复习基本是按知识模块与课本的章节顺序综合,梳理知识细节、构建知识网络,而二轮复习则是按照模块化、程序化的方式进行综合训练,所以二轮复习节奏更快、强度更高。
二轮复习的主要任务:一是形成知识网络系统并强化记忆,二是在系统把握整体知识的基础上,通过大量练习,培养综合灵活运用知识的学科能力。解题的过程中,注意提高速度及准确性。做到既要“对”,又要“快”。
具体建议:
二轮复习主要是通过练习强化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综合训练与专题训练相结合,练题的同时注意归纳总结,比如有机推断专题,钢铁的腐蚀、离子反应等专题。同时,训练答题的准确性、规范性,提高解题速度,多整理易错点、失分点,并进行强化练习。信息题则要学会如何去粗取精、去伪存真。
二、知识网络的体系和细化
1、专题训练、归纳总结
近几年的高考化学试卷,逐年倾向于“能力立意”,更加注重能力和素质的考查。同时由于试题数目有限,高考卷考察的知识点也比较固定。所以专题练习可以按照题型和知识点分类专题练习。以高考题为例,7道选择题中,电化学(原电池、电解池或者金属的防护和腐蚀)、化学反应速率和平衡、有机化学基础、实验题是常考题目,我们就可以按照这样的专题进行练习。练习时,注意归纳总结,反思复习,找出同一类题目之间的共通点,同时构建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以题目“反刍”知识,以知识指导题目。
2、限时训练、综合训练
(1)限时训练
理综化学的选择题并不多,全国卷7道, 考试时10-15分钟内完成比较合适,建议给自己规定一个时间,对每一个专题模块或者综合训练时进行限时训练,防止大量题海战术时脑疲劳,做题效率下降。
(2)综合训练
每周进行一次学科内综合训练。以全国卷为例,7道选择题,4道非选择题,限时45分钟完成。45分钟时间虽然紧张,但不能给得太多时间。此用意在于:①提高解题速度;②提高阅读、审题能力;③学会合理舍弃,同时调整考试心理,提高考试技巧。
3、跳出题海、突出方法
由于复习时间紧任务重,要使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复习掌握大量知识并形成知识网络,就必须跳出题海,突出方法,提高复习效率。突出主干知识相关的题目和题型,新题、难题、偏题适当舍弃。注意建立知识之间的练习,注重对思维能力的训练,注重对学习方法归纳,并留出时间思考和通读课本。
解题时有意识地进行思维能力训练,找出该题所涉及的知识点(审题)→回忆、联想相关的知识(构思)→应用知识点解决问题(解答)。要注意无论专题训练还是综合训练,都必须目的明确,落到实处,重在效果,达到训练几道题通晓一类题的目的,切忌贪多求全,题海战术,疲于奔命。
高频考点三角函数两角和公式 高频考点三角函数两角和公式_高考数学 学好数学的关键是公式的掌握,数学在多个不同领域的应用一般被称为应用数学,有时亦会激起新的数学发现,并促成全新数学学科的发展。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高频考点三角函数两角和公式,希望能帮助到大家!两角和公式sin(A+B)=sinAcosB+cosAsinBsin(A-B)=sinAcosB-sin
高考化学重要考点知识点总结 高考化学重要考点知识点总结归纳 高考化学的确有一定难度,毕竟高考是选拔性考试,有一定的难度和区分度是肯定的,因此,考生要熟悉高考化学考试内容与要求。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高考化学重要考点知识点总结,希望对您有所帮助!高考化学知识点汇总1.生石灰(主要成份是CaO);消石灰、熟石灰[主要成份是Ca(OH)2];水垢[主要成份是CaCO
高频考点三角函数两角和公式 高频考点三角函数两角和公式_高考数学 学好数学的关键是公式的掌握,数学在多个不同领域的应用一般被称为应用数学,有时亦会激起新的数学发现,并促成全新数学学科的发展。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高频考点三角函数两角和公式,希望能帮助到大家!两角和公式sin(A+B)=sinAcosB+cosAsinBsin(A-B)=sinAcosB-sin
高频考点三角函数两角和公式 高频考点三角函数两角和公式_高考数学 学好数学的关键是公式的掌握,数学在多个不同领域的应用一般被称为应用数学,有时亦会激起新的数学发现,并促成全新数学学科的发展。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高频考点三角函数两角和公式,希望能帮助到大家!两角和公式sin(A+B)=sinAcosB+cosAsinBsin(A-B)=sinAcosB-sin
高三二模历史高频考点 高三二模历史高频考点总结 很多学校3-5月进入到高三二轮复习阶段,历史可提供今人理解过去,作为未来行事的参考依据,与伦理、哲学和艺术同属人类精神文明的重要成果。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高三二模历史高频考点,希望能帮助到大家!高三二模历史高频考点一、分封制目的:巩固国家政权内容:①分封对象——王族、功臣、先代的贵族,②受封者义务——服从周王的
高中生物会考高频考点 2023高中生物会考高频考点 高中毕业,有资格参加高考。但是很多的工作生只知道有会考这个考试,但是并不清楚具体会考的考试内容。以下是关于高中生物会考高频考点的相关内容,供大家参考!高中生物会考高频考点1.基因重组只发生在减数分裂过程和基因工程中。(三倍体、病毒、细菌等不能基因重组)2.细胞生物的遗传物质就是DNA,有DNA就有RNA,有5
高频考点三角函数两角和公式 高频考点三角函数两角和公式_高考数学 学好数学的关键是公式的掌握,数学在多个不同领域的应用一般被称为应用数学,有时亦会激起新的数学发现,并促成全新数学学科的发展。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高频考点三角函数两角和公式,希望能帮助到大家!两角和公式sin(A+B)=sinAcosB+cosAsinBsin(A-B)=sinAcosB-sin
高频考点:高中数学诱导公式大全 高频考点:高中数学诱导公式大全_高中数学 学好数学的关键是公式的掌握,数学与我们的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现实生活中蕴涵着大量的数学信息,数学在现实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高频考点:高中数学诱导公式大全,希望能帮助到大家!高中数学诱导公式公式一:设α为任意角,终边相同的角的同一三角函数的值相等:sin(2kπ+α
2024-06-13 07:54:57
2024-06-08 06:39:20
2024-02-18 23:36:54
2024-04-19 12:02:05
2024-06-19 10:29:19
2024-06-16 07:2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