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4-16 18:42:59 | 三涯网
达尔文的实验结论:单侧光照射能使胚芽鞘尖端产生某种影响,当传递到下部伸长区时,造成背光面比向光面生长快。
细胞外液的理化性质
(1)渗透压:
血浆渗透压: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的含量有关,。细胞外液的渗透压:主要与Na+、Cl—有关。
溶液渗透压:溶液浓度越高,溶液渗透压越大。
(2)酸碱度:正常人血浆接近中性,PH为7。35—7。45。与HCO3—、HPO42—等离子有关。
(3)温度:体细胞外液的温度一般维持在37℃左右。
易错警示与内环境有关的2个易错点:
(1)内环境概念的适用范围:内环境属于多细胞动物的一个概念,单细胞动物(原生动物)以及植物没有所谓的内环境。
(2)血浆蛋白≠血红蛋白:血浆蛋白是血浆中蛋白质的总称,属于内环境的成分;而血红蛋白存在于红细胞内,不是内环境的成分。
内环境的稳态
(1)稳态:正常机体通过神经系统和体液免疫调节,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
(2)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是神经—体液—免疫调节。
(3)内环境稳态意义: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减数丝
同点1.染色体复制一次,细胞连续次1.染色体复制一次,细胞只次
2.同源染色体在减数第一次出现联会、四分体、非姐妹染色单体互换等现象2.有同源染色体,但不发生联会
3.一个精原细胞形成4个精子或一个卵原细胞形成1个卵细胞+3个极体(退化)3.一个体细胞形成2个体细胞
4.子细胞中染色体数目比亲代细胞减少一半4.子细胞中染色体数目与亲代细胞相同
相同点1.细胞程中均出现纺锤丝
2、染色体在细胞程中都只复制一次
3.都出现有同源染色体
5.精子和卵细胞形成过程的异同
精子的形成卵细胞的形成
不同点1个精原细胞可形成4个精细胞;精细胞再经变形作用形成4个精子由于细胞质不均等1个卵原细胞只形成1个卵细胞,3个极体逐渐退化消失;无变形作用
相同点染色体的行为变化相同:即染色体复制发生在减数第一次间期;在减数第一次,同源染色体发生联会,非姐妹染色单体交叉互换;减数第一次束时,同源染色体分开,染色体数目减半;减数第二次着丝点姐妹染色单体分开。
1.无机盐在体内的分布极不均匀。例如钙和磷绝大部分在骨和牙等硬组织中,铁集中在红细胞,碘集中在甲状腺,钡集中在脂肪组织,钴集中在造血器官,锌集中在肌肉组织。
2.无机盐对组织和细胞的结构很重要,硬组织如骨骼和牙齿,大部分是由钙、磷和镁组成,而软组织含钾较多。体液中的无机盐离子调节细胞膜的通透性,控制水分,维持正常渗透压和酸碱平衡,帮助运输普通元素到全身,参与神经活动和肌肉收缩等。有些为无机或有机化合物以构成酶的辅基、激素、维生素、蛋白质和核酸的成分,或作为多种酶系统的激活剂,参与许多重要的生理功能。例如:保持心脏和大脑的活动,帮助抗体形成,对人体发挥有益的作用。
3.由于新陈代谢,每天都有一定数量的无机盐从各种途径排出体外,因而必腨通过膳食予以补充。无机盐的代谢可以通过分析血液、头发、尿液或组织中的浓度来判断。在人体内无机盐的作用相互关联。在合适的浓度范围有益于人和动植物的健康,缺乏或过多都能致病,而疾病又影响其代谢,往往增加其消耗量。在我国钙、铁和碘的缺乏较常见。硒、氟等随地球化学环境的不同,既有缺乏病如克山病和大骨节病、龊齿等,又有过多症如氟骨症和硒中毒。
4.是维持细胞内的酸碱平衡,调节渗透压,维持细胞的形态和功能。如:血液中的钙离子和钾离子。
5.是维持生物体的生命活动。如:镁离子是ATP酶的激活剂,氯离子是唾液酶的激活剂。
语文有很多重点的知识点,小编整理了高一学到的一些考点,总结如下,大家可以阅读下文,一起温习知识点。
1.《烛之武退秦师》夫晋,何厌之有厌,通“餍”,满足。若不阙秦皇岛阙,通“缺”,损害。秦伯说说,通“悦”,高兴。失其所与,不知知,通“智”,明智。共其乏困共,通“供”,供给。
2.《勾践灭吴(节选)》南至于句无句,通“勾”。将帅二三子夫妇以蕃帅,通“率”。将免者以告免,通“娩”。三月释其政政,通“征”。令壮者无取老妇取,通“娶”。亿有三千有,通“又”。其达士,洁其居,美其服,饱其食,而摩厉之于义魔厉,摩厉,通“磨砺”,切磋,磨炼。国之孺子之游者,无不歠也铺,通“哺”,给人食物吃。歠,通“啜”,给人水喝。
3.《邹忌讽齐王纳谏》孰视之孰,通“熟”,仔细。
4.《触龙说赵太后》少益耆食耆,通“嗜”,喜爱。必勿使反反,通“返”。
5.《寡人之于国也》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颁,通“斑”。直不百步耳直,通“只”,只是,不过。涂有饿莩涂,通“途”,道路。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无,通“毋”,不要。
6.《劝学》虽有槁暴有,通“又”。君子生非异也生,通“性”,资质,禀赋。
语句作用、含义分析题:
1、句中用了关联词“虽然……但是……”,这组关联词表转折关系;用了关联词“不但……而且……”之类,这类关联词表递进关系,两者用意都在于强调后者。
3、评价、赏析一句话:应从两个方面入手,先评写作特色、语言特色,如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现手法,语言或生动或优美或讲求对称或准确严密……再评思想内涵,即阐明这一句表达了什么观点,给你什么感受、启迪、教育……。
4、分析一句话的含义也可从分析关键词入手,着重体会关键词在特定语境中的含义。
5、说明文语段中分析一句话,要紧扣住说明内容、说明对象的特征和说明文语言的特色(准确、生动)。
6、记叙文语段中分析一句话,要紧扣住文章所渲染的特定气氛、表达的感情、人物形象的特点等。
社会环境描写的主要作用:
1、交代作品的时代背景。
2、在回答时必须结合当时当地的时代背景,指出文段中环境描写的相关语句揭示了什么样的社会现实。
更多相关文章关注三涯网:www.sanyazx.com高考常考文化常识50个高频考点高考古代文化常识仍是必考内容,而文化典籍则是中国古代文化常识中最常见内容,现就常考内容总结如下。高考文化常识50题一、学生版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百雉指的是城墙,在此指城墙的高度。雉指的是古代计算城墙面积的单位,长三丈高一丈为一雉。B.”缮甲兵”,缮有修补,保养,抄写之意。在此文是保养盔甲兵器的意思。C.诗:文学体栽的一种,
历史时间轴高中详细重要考点梳理高中历史总共有3本必修课,6本选修课,高中历史必修有三本:第一本是讲政治的、第二本讲经济、第三本讲思想文化,下面是历史科目知识点的时间轴,一起来看!高中历史时间轴高中历史知识点一、分封制目的:巩固国家政权内容:①分封对象——王族、功臣、先代的贵族,②受封者义务——服从周王的命令、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朝觐述职。③受封者权利——职位世袭、设置官员、建立武装、
历史高三必背重点知识总结考点整理西汉巩固:汉景帝、汉武帝解决了王国分权割据的问题。汉武帝又实行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文化政策,找到了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政治制度所需要的理论基础。从此封建专制主义政治制度基本定型并得以巩固。高考历史必背知识点归纳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1.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1)古代中国农业主要耕作方式的演变神农氏时代:创制了原始农具耒耜;春秋战国时
地理学考知识点结构图地理重点知识点考点汇总等温线的凸向与洋流:等温线凸出方向与洋流流向相同。2022年地理学考重要知识点归纳整理1.经度的递变:向东度数增大为东经度,向西度数增大为西经度。2.纬度的递变:向北度数增大为北纬度,向南度数增大为南纬度。3.纬线的形状和长度:互相平行的圆,赤道是最长的纬线圈,由此往两极逐渐缩短。4.经线的形状和长度:所有经线都是交於南北极点的半圆,长度都相等。5.东
高中历史知识点总结必背考点归纳梳理高中历史必背的考点有很多,本文给大家做了总结和归纳,希望可以帮助同学们系统的记忆知识点。高中必背历史知识点1.分封制又称封邦建国,同姓亲族是分封的主体,通过分封周王确立了天下共主的地位。2.通过层层分封,西周形成了贵族统治阶级内部的森严等级“天子—诸侯—卿大夫—士”。3.宗法制的突出特点有嫡长子继承制;大宗与小宗是相对的;政治制度方面体现为分封制。4.宗法制有
历史高三必备重点知识考点有什么高考历史科目有很多必背的考点,大家在考前一定要多温习这些知识,争取熟练掌握重要考点,小编整理了历史重要知识点汇总如下,各位考生可以查阅下文,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的复习。高考历史重点知识点1.战国时期初步形成法家代表韩非提出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国家的主张。新兴地主阶级从加强专政和保护封建经济发展的需要,初步确立了君主集权的政治体制。2.秦朝正式建立秦始皇统一中国后,
地理必背考点高一地理合格考必考知识点人口迁移迁出区:发展中国家亚洲、非洲、拉丁美洲,我国的中西部地区、农村,发达国家的城市中心区;人口迁移迁入区:发达国家西欧、北美、西亚(中东),我国的东部沿海地区、城市。地理学考重要知识点归纳整理1、天体的类别:星云、恒星、流星、彗星、行星、卫星、星际空间的气体、尘埃等。2、天体系统的层次:总星系——银河系(银河外星系)——太阳系——地月系3、大行星按特徵分
名词性从句知识点总结相关考点归纳通俗来讲,句子的哪个部分可以用名词来充当,哪个部分就可以变成相应的名词性从句,所以名词性从句就包括了主语从句、宾语从句、表语从句。名词性从句知识点总结引导名词性从句的连接词引导名词性从句的连接词可分为三类:连接词:that,whether,if不充当从句的任何成分)连接代词:what,whatever,who,whoever,whom,whose,which.连
2024-03-18 21:45:56
2024-06-08 06:39:20
2024-06-08 21:38:11
2024-06-17 22:28:38
2024-06-16 20:43:57
2024-06-22 14:49: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