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6-15 09:55:13 | 三涯网
志愿填报冲稳保按实际需求即可。
志愿填报是高考考生在填写自己的志愿时,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和目标进行选择,可以根据自身情况来决定是否采取冲稳保策略。冲稳保是一种应对不确定性的志愿填报策略。它包括冲刺一些分数较高、竞争激烈的高校和专业,同时保底也填报一些分数相对较低、录取可能性较大的高校和专业。这样做的目的是确保至少能够被其中一所学校录取。
冲:选择一些分数较高、竞争激烈的高校和专业作为志愿填报的首选。这些学校和专业通常代表着较高的知名度、学术水平和就业竞争力,录取分数线也相对较高。选择这些高校和专业的优势是如果考生的成绩符合录取条件,有机会进入一流大学。
稳:选择一些分数相对较低、录取可能性较大的高校和专业作为志愿填报的备选。这些学校和专业虽然综合竞争力可能相对较弱,但是录取分数线相对较低,考生的录取机会也较大。选择这些高校和专业的优势是能增加被录取的机会,确保至少能进入一所大学。
保:选择一些分数较低、录取机会较大的高校和专业作为志愿填报的保底。这些学校和专业虽然可能在某些方面和一流高校存在差距,但是确保考生至少能够被这些学校录取。选择这些高校和专业的优势是确保不被录取空缺,可以获得相对稳定的教育机会。
采取冲稳保策略并不是必须的,取决于个人的实际情况和志愿填报的目标。需要考虑:
1、自身实力和成绩:如果你的成绩相对较高,自信能够达到一些比较高分数线的学校和专业,那么可以更多地冲刺一些理想的目标。如果你的成绩相对一般,可以更多地考虑保底和稳妥的选择,避免风险。
2、兴趣和职业规划:志愿填报不仅仅是为了追求一个学校的排名,更应该结合自身的兴趣爱好和职业规划。选择适合自己的专业和学校,有助于更好地学习和发展。
3、风险承受能力:冲稳保策略可能会增加一定的风险,因为冲刺的高校和专业录取难度较大。考生需要根据自己的心理承受能力和家庭的意愿来做出选择。
填志愿的意义
1、合理规划人生发展:填志愿是一个综合学生个人兴趣、能力和未来职业规划的过程。通过认真思考和选择合适的专业和学校,可以帮助考生制定明确的职业目标,为未来的人生发展方向做出规划。
2、综合考量个人因素:填志愿需要综合考虑自身的兴趣、性格特点、学习能力和成绩水平等个人因素。通过自我认知,选取符合个人特点的专业和学校,能够提高学习动力,获得更好的学习体验和成长空间。
3、提高就业竞争力:选择适合自己的专业和学校可以提高个人的就业竞争力。合理选择专业、考虑就业前景、了解行业发展趋势能够使考生在未来就业市场中具备更强的竞争力,并有更多机会获得满意的职业发展。
4、实现个人价值和兴趣追求:填志愿是考生实现个人价值和兴趣追求的重要一步。选择自己感兴趣和擅长的专业,能够增强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提高学习效果,更好地发挥个人潜力。
随着最近的高考结束了,许多考生已经开始寻求自己所向往的学校了。下面是由我为大家整理的“志愿填报 到底是选学校重要还是专业重要”,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本文。
1、在你成绩比较好,有资格选择更好的学校的前提下,当然学校优先;这里的学校,更多是指双一流,或者985/211。
2、但对于多数人,当你的分数只能选择一个普通高校,甚至是一个高职高专时,当然是专业优先。
一、我先谈一下不必执拗于专业的三个理由
就学校和专业做绝对比较时,学校优先,专业是不必坚持坚守的。
1、首先,学什么不干什么是普遍现象,不必过于纠结和坚持学什么专业。
我们填报志愿时,最纠结的就是专业,原因就是我们希望选对一个专业,找一个好就业的专业,换句话说,选对一个职业,未来更好就业,希望未来发展更平顺。
但是,学什么就干什么吗?或者说干什么就必须学什么吗?显然不是。对于大多数年长的人来说,学什么不干什么是一个普遍现象。
淘宝的xx是学英语的,京东的xx是学社会学的,YY的老板xx是学哲学的,百度的xx是北大图书馆系毕业,互联网行业有很多的文科生。1979年上了北大中文系的xx,最后出名是因为卖猪肉,一年收入超过8个亿。
所谓专业对口的理念或者说法对于当今的社会越来越不现实,甚至越来越荒唐了。这其中的原因是复杂的,有时代发展的原因,比如发展节奏的加快,学科的交叉融合等等,也有教育本身的滞后性,想完全跟上行业的节奏是困难的。因此目前很多大学更强调通识教育,更强调淡化专业教育的原因就在于此,核心是培养一种能力“how to learn”,即学习能力。
2、第二,你确定你真的喜欢这个专业或者行业?你确定你的兴趣靠谱吗?
我们执着,甚至执拗于某个专业,往往是因为爱好和兴趣。但遗憾的是,这种判断往往是基于光环效应,并不真正了解。很多人一旦真正接触某个行业,或者某个专业,往往会后悔,其原因就是原来对于行业与专业的了解过于表面,只看到了辉煌的一面,没有看到背后艰难或者糟糕的另外一面,不好的一面。也因此,专业劝退成了一个主流,学什么专业的,往往不建议你不学什么,其中根本原因之一就是熟悉了解了,看到了更多的不好。
因此,我经常给很多家长建议,当孩子动辄说自己兴趣、爱好时,如果有条件最好让孩子实习一段时间,大概率,很多孩子打死都不想从事这个行业了。
还有,对于18岁甚至更年轻的中学生,变是正常的,不变才是不正常的,兴趣往往是不可靠的,我们根本不能笃定一定喜欢某个专业。
大家可以回忆自己10年前喜欢什么,5年前喜欢什么,3年前喜欢什么?现在又喜欢什么?很多专家爱强调兴趣,爱好,并喜欢强调尊重孩子的兴趣爱好。这一点固然重要,但我们也不宜走极端。在一定程度上讲,兴趣是不靠谱的,不仅会在不同年龄阶段有变化,更重要的是,对于一些孩子,兴趣爱好只是逃避的借口。很多时候,兴趣也往往是不理性的,孩子喜欢玩优秀,我们能尊重吗?
3,谁能保证未来哪个专业就业更好?没有哪个专业或行业会花红百日的,长久不衰的。
我们很多时候纠结于专业,往往是基于人生的规划,对于很多家长,希望选择一门可以走上安稳人生的专业。
对于家长的这种想法,可以理解,但坦率地讲,这种预测不仅是不可靠的,更主要的是,可以花红百日的专业或行业根本不存在。 三涯网
十余年前,“智慧地球”的概念风靡一时,于是各高校纷纷设立了物联网专业,最高峰时,一年就有300多所高校设立物联网专业,其中就有杭州电子科技大学。杭电是一所优秀的老牌学校,原隶属电子部,后下放给浙江。但开设数年后,杭州电子级科技大学在2018年率先放弃了这一专业的招生,原因是就业不好。短短几年都难以预测,更何况在人生更长的周期里预测和算计。这两年,很多所谓热门专业,往往很快就成为教育部警示的就业难专业,数不胜数。
任何一个行业,都有其波动周期,所谓30年活东,30年活西。90年代初,能源行业萧条,大家纷纷逃离石化行业,逃离中石油,中石化,但是10年后,石化行业如日中天,中石油中石化满血复活,近年石化行业则再次陷入短期的萧条。
90年代,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下,国际贸易热潮涌起,对外经贸大学曾经一度收割了全国文科一半的状元,北大也只能望其项背,但现在又有几个人知道对外经贸大学曾如此辉煌?前些年,中央财经大学等财经院校则如日中天,录取分数远超很多985高校,原因是金融业的勃起。但2019年起,金融行业开始走下坡路,于是各财经院校录取分数线大跌。
短则10年,长则20年,很多行业必有颠覆性变化。比如辉煌了20年的互联网大厂开始走下神坛。去年上海一位40多岁失业在家的外企高管向上海市领导求助。90年代,外企是大家第一选择,国企则是逃离的对象,但现在,这一关系早已完全颠倒,颠覆。90年代初,因为对教师职业的“鄙视”,首都师范大学面临无法完成招生的尴尬,但时至今日,师范院校因为教师是典型体制内工作,大受欢迎,分数线普涨。
一个人能否成功,能否安稳,能否有成就,其实并不在于今天选择的专业,而是你是否足够努力,做到了这个领域的佼佼者,并保持了持久的领先,否则,即便你有幸赶上了一个潮流,也难免被淘汰。互联网大厂中“35”岁尴尬就是一例,试想,如果你非常优秀和努力,怎么可能在工作十余年后还是一个基层的老程序员?
二、为什么学校比专业更重要?因为现实中的招聘门槛是残酷的
1、毕业学校往往成为一个招聘中的硬门槛,如果不是毕业于某些学校,我们往往连进场竞争的机会都没有。
目前全国有2700所高校,本专科招生总量达到了1000万以上,研究生也已经逼近120万。高等教育迈入普及化,新增劳动力绝大部分都是大学生。在这种背景下,大学生也只是一个普通劳动者。
同时,因为高考考试内容的模式化,甚至固化,志愿填报上搞平行志愿,即分数最大化,高考想发挥失常,志愿填报不当导致高分跌落,成了小概率事件,这和8/90年代完全不同的。
于是大学也严重分层,进一步推高了对出身的重视。看出身已经成为一个普遍“潜规则”,成为用人单位初筛的一个重要尺子,甚至成为一个门槛。
虽然在招聘中看出身是违规的,是错误的,但现实中大行其道。在一些用人单位的招聘中,不是985高校毕业,简历都投不进去。而一些用人单位,甚至追溯本科出身。去年上海交大一个博士就因为本科出身于双非学校被弃用,曾引起舆论高度关注。各省省级定向选调生,无一不严格限定了毕业学校出身,基本都是985与个别录取分数超过985的高校。前两年,一个要求最严的省份,选调生毕业学校限定在10所高校,清一色头部985高校,东北,西南,西北、华中、华南地区著名985高校竟然也无一入选。
注意,在这类招聘资格限定中,往往限定的是学校,而不是专业。专业表述上,往往是XX专业或相关专业,也就是说,如果没有某个档次学校的身份,在一些激励的竞争中,连进场的资格都没有,这也就是学校的重要性。
虽然我们研究生可以考入任何一个学校,但本科却是一辈子也无法改变的,面对一个还要追溯你本科出身的用人单位,几乎没有翻盘的机会。
2、一个好的高校,给你的是一个更大的学习发展的平台与空间,给我们提供了更多的可能。著名的高校,往往能给你提供的丰富的教育资源与发展机会,比如辅修第二专业,比如中外交流的机会,以及文化熏陶,周边同学老师的影响,就不一一解释了。
3、因为年龄与发展阶段的关系,本科教育阶段是我们成长中最重要的再塑期,会给我们深远的影响。本科学校往往给我们留下深深的烙印,这是研究生教育阶段很难达到的效果。
4、但想特别提醒,需要坚守的学校门槛并不多,主要是指双一流,985,211等,而不是一本二本,这不是出于歧视,而是无奈的现实。
学校优先,但注意,这里谈的优先是指用人单位普遍重视的门槛学校,比如985,比如211,比如双一流,而不是一本二本。一本,二本这种分类,误导性极大,也不是本文所谈的学校第一的核心。
一本二本只是一个传统高考录取程序中的顺序层次,只是一个大概的质量判断,并非高校明确的质量层次的区别,在现实中没有太大意义。但是因为中学普遍以此考核学校与教师的质量,导致这个概念深入人心,但误导性极强。
比如北京大学的护理专业曾在北京二本招生,我们能说北大是二本学校吗?很多地方高校,一些专业在第一批招生,一些专业则在第二批招生;一些学校在本省是一本招生,在其他省市则可能是二本招生,我们又如何判定这所学校是一本还是二本?
在不同省市,一本二本的名单是不同的 ,全国并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因此,我们很少看到用人单位用一本二本作为招聘的门槛,强调只招一本以上学校,因为根本无法定义什么是一本学校。任何省市,能精确的只有第一批招生的学生和专业。
新高考实施后,在录取上彻底取消了第一与第二批次,一本二本彻底成为一个历史概念不复存在。
三、对于学习成绩不理想的同学,专业优先,因为你想坚持的学校反而意义不大了,专业的现实意义更大一些
如果你学习成绩一般,根本没有可能选择一个双一流高校,或者是985,211,只能选择一个普通高校,甚至是高职高专,那么毫无疑问,对这类同学来说,专业第一,专业优先。
这个道理很好理解。因为用人单位普遍设立的出身门槛是双一流与985,211,那么其他高校本质上就没有区别了。这时,专业的价值就突出出来了,专业优先,尤其是对于高职高专的同学。一个专业技能突出,社会需求旺盛的专业对于一个普通高校的学生显然更为重要,至少是在刚刚进入社会时。
同时,对于这部分同学,从一个侧面也反映了大多数人学习能力上的欠缺,跨专业学习的能力是不足够的,索性就专注某一个专业领域,吃透。
四、学校优先并非绝对的,也有例外,需要根据自己的职业发展确定具体思路
虽然我上面讲了两个原则和建议,但并非适用所有人,下面就有两种例外。
1、对于个别想得很清楚明白,甚至笃定,执念于某些专业的同学,无论什么情况下,都应该坚定地支持坚守某些专业,那怕未来你还会变。比如前两年高考时,上海的一位同学,坚定地放弃了北大、清华(专业不理想),选择去了哈工大读航天。我们应该给与这种孩子无条件的支持。理论上,航天最好的是哈工大,至少在过去的年代,现在孩子一般不知道哈工大在航天领域的地位。这个孩子显然是深思熟虑,并和大人商量后的结果。
2、最后,我还是想提醒,谈专业优先还是学校优先时,我们不应该忘记地域,即到哪里上学的问题。在哪里上学往往比学校和专业更为重要。
地域不仅给我们开阔了视野,更给我们提供了更多的发展机会,而且获得这个机会的过程更公平公正,这是一些过度依赖人情的地区难以比拟的。
研究表明,因为实习找工作便利,大学所在地往往是多数学生的就业流入地,尤其是在发达地区。因此,为了一个更好的发展前景,我们往往有必要舍弃某些专业,或者舍弃更高层次的学校,选择一个更有发展机会的城市读书。
五、复述
1、从宏观角度,也就是我们找工作或者和人沟通,会是大学重要还是专业重要呢?一般而言,应聘单位会先看你是在什么大学,其次才是什么专业。和人初次沟通,也很少会问到专业细节,更多的是说我是XX大学毕业,是XX大学的毕业生。也因此,会有各种的校友群,校友联谊,很少看到xx专业联谊。
2、从微观角度,也就是你要具体从事的工作来分析。即使是专业要求高的领域,大学也是考量的很重要的一方面。因为你能进入这类知名的大学,说明你的智商不错,学习能力强,有这些背书,可以引申出学习其他东西也不会困难。所以我们会看到一些企业要求985,211毕业的学生。
3、至于有的人回答的,专业重要,因为影响就业。其实,很多工作并不会在招聘里写明你必须是什么专业才能投递,虽然你不是这个专业,但我相信名校就读的你若要投递一个非本专业的岗位,一定会通过选修、辅修、第二学位,参加相关竞赛等来证明你具备相关知识。而不是专业成绩一个途径来证明。相反,若是一般大学毕业,即使你拿其他东西来证明你的成绩,也会因为学校一般而受到各种质疑。
高考填报志愿的技巧以第一志愿为主,报考学校要有梯度,比如超一本线100分能上的,超一本线50分能上的,够一本线就能上的(要参考近3年的录取线,就低不就高);报考专业也要有梯度,该校的名专业、一般专业都要报,一般要同意调剂。除非你特想学某专业,那就降低要求,冲某校的名专业,十拿九稳,非此专业不报。如640分,报北大的通信工程没有把握,又特别想学此专业,就报北京邮电大学的名专业通信工程。另外,报志愿也不能不冒一点风险,要“冲一冲”“稳一稳”“保一保”。
三涯网(https://www.sanyazx.com)小编还为大家带来填报高考志愿时,如果我要冲一所分数较高的大学,是否应填一些冷门专业?的相关内容。
我建议你不要这样做。你的分数一定已经很好了,所以你才会这样问吧。我觉得你一定对自己的分数很满意,很自信,所以你想冲击。但这种事是不会那么简单就随你愿的。在报自愿时,一共有六个专业供你选择,我建议你按照以下顺序填报---就业优先---爱好其次----分数适合----低分专业。毕竟这是大事,应该现实一些,等被录取了以后,你会发现,这和你想的完全不同,几乎没有几个人回去自己最理想的地方,不用说专业了,就连大学都不一定能去上呢。如果你真的想报,就在最冷的里面找找有没有适合自己的,或是喜欢的吧。后不后悔高考志愿填报? 后悔。但好像没法回去了 本是想来知乎看看后悔高考志愿应该怎么办,没有看到满意的自我疗法,就记录下自己的后悔吧。 与知乎大神不同,本人成绩不好,平时模拟考也只是一本线上二三十分,高考成绩则是一本线下二三十分。没有考好,不想复读,去了八线小城市的二本院校。后来发现自己可以去隔壁省的一本学校,专业一样,地理位置更好。 总结一下后悔的点吧。(我好像完全在乱填)
高考志愿填报顺序重要吗有哪些填报技巧高考志愿的填报顺序是非常重要的。考生可以先根据位次换算法确定自己要报考的大学,确定好大学目标。然后在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爱好来确定自己的专业方向。下面整理了一些关于高考志愿填报的相关内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高考志愿顺序重要吗从平行志愿的投档规则看,院校的排序非常重要。考生在同一批次的6个院校志愿平行之间不是平等关系,存在着先后顺序,6个院校的顺序也是计算机检索
专科志愿如何填报冲、稳、保 高考专科批次填报志愿一般是有一个第—志愿,五个专科第二志愿。其中每个专科批次志愿可以报考五到六个专业。那么,专科志愿如何填报冲、稳、保呢? static/uploads/yc/20211206/5f7e1fe4c6e96fd4319157a483a25ffa.jpg"width="484"height="300"/> 专科志愿如何填报冲、稳、保
2022高考志愿填报冲稳保比例多少位次合适在高考出分前,家长和考生可以查阅相关材料,了解高招录取的一些专业名词,比如批次、专业组、顺序志愿、平行志愿等,以及自己感兴趣的大学及专业,看看往年的录取情况,做到心中有数。怎样安排冲稳保的比例为了避免滑档,志愿间有一定的梯度,如果将6个志愿全部填成同一层次的,那么一个志愿落空,后面的所有志愿都会落空,所以填志愿时,最好按冲、稳、保的方法,将各个层次的学
为了避免浪费成果,平行志愿填报应该保持稳定。冲是指在原有成绩的基础上,以更高的成绩拉什学校。稳定意味着在分数相近的学校入学。保的意思是填报你可以保证就读的学校。2023平行志愿如何填报高考平行志愿填报根据自身实际情况:考生不论有目标院校和专业,都是需要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填报志愿,毕竟填写了目标院校和专业后,自己的分数和身体等各种其他条件不符合就会出现被滑档或者退档的情况。高考志愿填报需要合理运
高考志愿冲稳保怎么填 “冲、稳、保”三个层次高校的填报,我们如何来把控呢?冲一冲的位次应该比实际位次高多少?保一保的实际位次又应该比实际位次低多少?怎样做才能在冲的同时而保住底线呢? 冲、稳 如果分数刚上一本线或差一本线十分以内的考生,我们可以选近两年来提档线比自己分数高五分左右的学校来冲一冲,而这五分左右的分差在位次5000位左右的位次差吧!而接下来的稳一稳的院校可以选近两年
2022高考志愿出分数后填吗志愿是分数出来以后填的吗高考志愿是出分后再填志愿,高考之后各省先公布当年各批次划定的录取分数线,学生也可以查询包括各学校往年的录取线、往年一本、二本等批次的分数线,多方面数据对比后,再根据个人的成绩填报高考志愿。高考志愿填报的技巧和方法目前高考填报志愿采用平行志愿,即每个填报的志愿被录取的机会相等。填报志愿首先需要做的就是了解批次录取分数线,多数省份都在省线和高考分
高考志愿填报,把握好冲稳保垫之间的梯度关系,可以提高投档命中率和性价比,也可以降低填报志愿的风险,那么高考志愿填报冲稳保比例是多少呢?冲稳保垫之间多少位次合适?本期老师将为大家一一解答。 一、高考志愿填报冲稳保比例 俗话说“考得好不如报得好”,七分考三分报,高考志愿填报在录取中占据了很大一部分地位,众所周知高考志愿填报讲究的是冲稳保垫,那这四个梯度之间应该保持怎样的比例最好呢?以下为大家推荐
2024-07-07 03:45:22
2023-04-03 01:51:47
2023-04-14 18:09:11
2024-06-17 05:32:18
2024-01-16 02:00:30
2024-01-23 07:27: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