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当然有师范类专业
安徽师范大学的中文系全国排名30左右吧,古代文学这块实力不错,可以排到前10
中国古代文学是安徽师范大学历史最悠久、实力最强的学科之一,是全国首批硕士学位授权点,是国内古代文学研究的重镇,安徽省首批省级重点学科,2001年以本学科基础组建教育部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中国诗学研究中心,2003年成为博士学位授权点。
优势和排名:
安徽师范大学中国古代文学专业是国内古代文学研究的重镇,安徽省首批省级重点学科,国内排名一般都在前10,本研究方向主持过多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包括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唐诗学研究》(安徽师范大学文学院丁放教授主持,资助经费80万元);国家名师余恕诚先生(2014年驾鹤西去)等努力积累的学术沉淀将进一步发扬光大!
============================================
安徽师范大学学院传统
安徽师范大学文学院具有悠久的办学历史。其前身是1928年建立的省立
安徽大学中国文学系,是安徽省高校办学历史最悠久的四个院系之一,在全国高校中影响深远。著名学者、作家陈望道、刘文典、郁达夫、朱湘、苏雪林、朱光潜、周予同、潘重规、宛敏灏、张涤华、祖保泉、刘学锴、余恕诚等曾先后在中文系(文学院)工作,形成了深厚的优良传统。
办学条件
文学院师资力量雄厚,教学科研成果突出。现有专职教师79人,其中教授28人,副教授33人,具有博士学位者52人;国家首届教学名师1人,全国曾宪梓教育基金奖一二三等奖获得者8人,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模范、优秀教育工作者、优秀教师5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12人,皖江学者3人,二级教授9人,三级教授10人,省级学术与技术带头人5人,省级学术与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9人,省级教学名师3人,省级教坛新秀3人。2010年以来,共主持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68项,其中国家社科基金26项,获得省部级以上奖励12项。
文学院拥有1个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中国诗学研究中心)、1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中国语言文学)、1个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
汉语言文学)、1个国家级教学团队(中国古代文学)、1门国家级精品视频课程(安徽名胜与古典诗词)、2门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文学理论、大学语文)、1个国家首批教学平台(卓越中学语文教师培养改革)、1个首批省级教改示范专业(
汉语言文学)、3个省级特色专业(
汉语言文学、
秘书学、
汉语国际教育)、3个省级教学团队(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文艺学)、1个省级A类重点学科(中国语言文学)、6门省级精品课程(中国古代文学、文学理论、中国现代文学史、古代汉语、秘书学概论、大学语文)、1门省级重点课程(现代汉语)、1个省级刊物(《学语文》)。
文学院现有汉语言文学(教师教育类)、秘书学、汉语国际教育、汉语言文学(应用类)、
戏剧影视文学等5个本科专业招生;另设有“卓越中学语文教师实验班”,实行小班教学、精英化教育。中国语言文学博士学位一级学科点招生,包含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汉语言文字学、
语言学及
应用语言学、文艺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心理语言学等8个二级学科点。中国语言文学、艺术学理论、戏剧与影视学学术硕士学位一级学科点招生,包含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语言学、汉语言文字学、文艺学、美学、中国
古典文献学、语文课程教学论、秘书学与应用写作学、艺术学、戏剧戏曲学等12个二级学科点。语文学科教学、汉语国际教育2个专业硕士学位点招生。
培养特色
文学院以培养高素质、强能力、宽口径的人才为目标,形成了基础知识扎实、专业素养过硬、实践能力突出的人才培养特色。学院开设“学海导航”“与作家面对面”“名师导教”“实务专家”等学术讲座,前文化部部长、著名作家王蒙,《中国文学史》主编、著名古典文学专家袁行霈,前国家图书馆馆长、著名学者詹福瑞等,均多次来此讲学,形成了校园学术文化活动的品牌效应。
培养质量
文学院在88年的办学过程中培养了大批杰出人才。改革开放后毕业的朱良志、邓小军、周啸天、胡晓明、李向农、王国健、谭学纯、陈昌来、陈双新、刘峰杰、沈文凡、彭玉平等人,如今在
北京大学、
首都师范大学、
四川大学、
华东师范大学、
华中师范大学、
华南师范大学、
福建师范大学、
上海师范大学、
北京语言大学、
苏州大学、
吉林大学、
中山大学等国内名校执教,早已成为全国知名学者;毕业后笔耕不辍的沈天鸿、许春樵、罗巴、凤群、邢思洁等人,早已成为诗坛著名诗人、文坛著名作家;坚持在中学语文教学一线奉献的邓彤、郭惠宇、王屹宇、肖家芸、王晓平等省内外一大批特级教师,也已成为国内知名的教育专家;驰骋商界、辉煌创业的有王大明、徐高潮、余伯诚等知名企业家;闪耀银屏、指点江山的有刘春、吴征、赵焰等媒体精英;还有坚守学术品位、登临“百家讲坛”解读古典名著《水浒》的著名主讲人鲍鹏山……
详情可参见官方网站:
http://wxy.ahnu.edu.cn/2016zhaosheng.htm
急求:汉语言文学专业或师范类二本院校排名
全国共有131所开设了汉语言专业的大学参与了排名,其中排名第一的是
南京大学,排名第二的是
北京外国语大学,排名第三的是中山大学,以下是汉语言专业大学排名列表:
汉语言文学专业大学排名 学校名称
1 南京大学
2 北京外国语大学
3 中山大学
4
中国政法大学
5
华中科技大学
6 吉林大学
7
西南财经大学
8
湖南大学
9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10
上海大学
11
中国海洋大学
12
中南大学
13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
14
天津大学
15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
16
山东大学威海分校
17
天津财经大学
18
中央民族大学
19 安徽大学
20
浙江工商大学
21
兰州大学
22
江南大学
23
西南交通大学
24
郑州大学
25
湖南师范大学
26
华侨大学
27
汕头大学
28
湖北大学
29
海南大学
30
浙江理工大学
31
中南民族大学
32
广西大学
33
贵州大学
34
湘潭大学
35
上海政法学院
36
华南农业大学
37
石河子大学
38
长沙理工大学
39
燕山大学
40
天津外国语大学
41
长春理工大学
42
宁夏大学
43
延边大学
44
石家庄铁道大学
45 北京语言大学
46
大连外国语大学
47
西安外国语大学
48
浙江师范大学
49 上海立信
会计学院
50
广东财经大学
51 福建师范大学
52
济南大学
53 浙江科技学院
54
山西大学
55
西安财经学院
56
浙江传媒学院
57
西南科技大学
58
江西师范大学
59
北华大学
60
中国劳动关系学院
61
湖北师范学院
62
重庆师范大学
63 安徽师范大学
64
大连大学
65
洛阳理工学院
66
兰州交通大学
67
湖南工业大学
68
南通大学
69
江西农业大学
70 嘉兴学院
71
潍坊学院
72
长春大学
73 成都师范学院
74
广东海洋大学
75 贵州财经大学
76
丽水学院
77
宿州学院
78
西南民族大学
79
湖南科技大学
80
南华大学
81
重庆文理学院
82
大连理工大学盘锦校区
83
哈尔滨学院
84
山西大同大学
85
浙江农林大学
86
忻州师范学院
87
烟台大学
88
辽宁师范大学
89
西北师范大学
90
湖南科技学院
91
四川文理学院
92
邵阳学院
93
哈尔滨师范大学
94
长治学院
95
天水师范学院
96
内蒙古民族大学
97
长江大学
98
武汉轻工大学
99
湖南第一师范学院
100
唐山师范学院
101
绵阳师范学院
102
三峡大学
103
河南科技大学
104
河北科技师范学院
105
鞍山师范学院
106
湖北第二师范学院
107
安徽农业大学
108
淮南师范学院
109
海南师范大学
110
泉州师范学院
111 大理学院
112
河北工程大学
113
苏州科技学院
114
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
115
西华师范大学
116
三明学院
117
湛江师范学院
118
山东工商学院
119
吉首大学
120 陕西
中医学院
121
湖北文理学院
123
华北科技学院
124
青海师范大学
125
沧州师范学院
126
玉溪师范学院
127
湖南文理学院
128
天津师范大学
129
闽江学院
130
呼伦贝尔学院
131
长沙学院
师范类大学和一般大学有什么区别
目前师范大学除了师范类外与其他学校没有任何差别,即使是师范类也没有要求你毕业后一定做老师。如果你喜欢就报吧。
我不给你具体建议,因为这种建议不一定符合你的情况。只给你一般性建议,相信对你会有好处:
选择专业应做到六要六不要:(1)不要望文生义,而要了解专业目录及内涵。(2)不要只追热门,而要因人制宜分析就业前景。(3)不要一厢情愿,而要量力而行、留有余地。(4)不要就专业论专业,而要分析学校的专业竞争力。(5)不要用选学校代替择专业,而要把握专业录取办法。(6)不要看到就是宝,而要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善于思考。
选专业时要避免几个盲区,第一不要扎堆热门专业,第二要认清专业本身,要了解所选专业具体是做什么的,有些什么课程,也要了解其专业未来的发展,第三,不要忽略自己的潜能,自己没有尝试怎么知道自己不行呢?
全国高等学校学生信息咨询与就业指导中心近日公布了最新的2011年本专科专业就业状况。统计结果显示,
国际经济与贸易等12个本科专业的毕业生规模最大,都在5万人以上,其中
英语、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和
会计学的毕业生规模超过10万人。
这12个专业分别为国际经济与贸易、
法学、汉语言文学、英语、
艺术设计、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
电子信息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土木工程、
临床医学、
工商管理和会计学。
选对专业是要建立在了解的基础上,不论考生是否有明确的专业倾向,都需要从了解专业入手。而考生家长为了填报志愿了解专业,与专家学者搞教学科研、做行业研究的角度是不一样的。在此,提供几点建议,供大你参考:
了解专业的内涵
近日,教育部公布了《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修订二稿),从这个专业目录里,考生和家长可以初步了解到,目前我国大学本科设有12个学科门类:
哲学、
经济学、法学、
教育学、文学、
历史学、理学、工学、
农学、医学、管理学、艺术学。每个学科门类下面设有专业大类,专业大类下是各个专业,共469个。其实考生家长所要了解的本科专业都包含在这469个里。在了解某个专业的内涵前,首先要全面了解专业大类以及各大类中有哪些专业,把握专业的整体情况,才能对所选专业有一个理性的认识。
在了解专业大类的基础上,考生家长还要深入了解各个专业的内涵,不能仅从专业的字面意思揣测专业,也不能道听途说。所谓专业的内涵,指专业培养目标、专业培养要求、主干课程、就业及研究领域等。(了解专业内涵可通过高校的招生简章和学校招生网上关于专业的介绍。)
以往填报志愿时,考生和家长因为不了解专业内涵、混淆专业名称而报错志愿的情况屡有发生。一些考生喜欢选择那些名称好听、时髦的专业,升入大学后,却对所选专业不感兴趣,产生厌学心理。
每个高校每年的招生专业从十几个到几十个不等。不少专业的名称并不能反映出专业的实质和将来的职业。比如,“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和“信息与计算机科学”这两个专业的名称很相似,但是一个是属于工学电气信息类,一个是属于理学数学类。不论是主修课程还是将来的就业领域都是大不一样。还有一些专业名称很难从字面上了解其专业性质的,比如,
化学工程与工业生物工程属于
化学与制药类,
化学生物学属于化学类。另外,有的专业侧重于与就业挂钩,培养的是技能型人才;有的专业则侧重基础理论,适合继续深造学习。这些都需要考生家长心理有数。
因此,了解专业内涵,可以避免或减少想当然、望文生义填报志愿所带来的后悔与无奈。
课程设置情况
通常某一个专业会有多所高校开设,比如计算机专业在我国有500多所高校开设,而各高校的课程设置情况也不尽相同,但该专业的主干课程在这些高校中都会开设。考生家长在选择专业前,应该先了解专业课程设置情况,这样才能根据考生的学习成绩和能力来确定专业。
因为不少专业的核心课程都是与中学各学科相对应,比如,擅长数学的同学,可以选择
数学与应用数学、经济学、
金融学、
信息与计算科学等专业;物理和数学成绩都不错的同学,可以选择机械类、电气信息类、土建类、航空航天类里面的专业;喜欢化学的同学,可以选择材料科学类、
化学工程与工艺、食品科学等专业;对生物有兴趣的同学可以选择
生物技术、
生物工程、农学、医学之中的专业;喜欢文学和外语的同学,可以选择文学、
新闻学和外语教育等专业等等。
除了专业的课程设置情况外,考生家长还要了解各专业的学习年限,虽然大部分本科专业都是四年制,但有少数专业的学习年限有所不同,比如,医学类专业一般需要学习5-8年,了解专业的学习年限,可以在报考时有充分的的心理准备。
专业的就业方向
我国的大学教育基本是专业教育,高考志愿时报考的的专业,可以说是为将来的职业发展做出了第一次选择。大学毕业后,找一份对口工作,既可以将大学的知识学以致用,也可以更快的适应职场生活。如今出现不少大学生毕业“转行”的现象,往往是当初选择专业时了解不够。在选择专业时,考生和家长必须要认真的了解该专业毕业后可以从事什么工作,可以在哪些行业发展。
值得考生和家长注意的是,职业工作内容往往与专业学习内容差别很大。喜欢学习专业内容,不意味着喜欢职业工作内容。比如土木工程专业,主要学习力学知识、数学知识,对几何绘图能力有一定要求。如果一个男同学在高中阶段擅长这几项,学习土木工程专业自然是很得心应手。但是,如果这位同学不喜欢经常到房屋建筑工地、道桥施工地跑现场的话,那么将来他未必喜欢从事土木工程师这个职业。
填报志愿时选择考生感兴趣的专业,并明确专业的就业方向,那么,在考生未来的学习、工作中无疑可以扬长避短,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
毕业生就业情况
面对近几年大学毕业生严峻的就业形势,什么专业就业前景好已经成了众多学生和家长填报志愿的导向。
社会对不同专业毕业生的需求并不平衡,这些专业的供求状况,在不同学校、不同学历层次的表现不一样,并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变化。那么,考生和家长就要对某专业社会需求情况有一个前瞻性的了解,还要着重了解欲报考院校某专业的就业率及就业质量。
考生和家长一定要明白,表面看起来热门的专业,就业率不一定高。一项调查显示,2010届本科大学生签约率排名前十位的专业为:能源动力类、化学类、机械类、化工与制药类、土建类、电气信息类、
工程力学类、材料科学类、
管理科学与工程类、工商管理类。这十类就业率高的专业,多为报考时的冷门专业,在一些专业中,90%以上为调剂生。而报考时的热门专业却成为就业时却遭遇尴尬,比如,法学、医学、国际贸易、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生物技术、
环境工程、生物工程等。十大类就业率高的专业,往往学习难度大、工作环境艰苦、成功感低,降低了进入这些专业的学生数量,就业率自然上升。
考生和家长要了解所选专业的就业情况,一般可以从教育部公布的专业就业状况、社会调查机构的相关数据、专业所在高校的就业情况、专业行业的统计数据、招聘网站的供求情况等几个方面着眼。
高校开设情况
选定了心仪的专业后,考生和家长还要了解哪些学校开设这个专业,是否在你省(市、区)招生等情况。另外即使是同一专业,由于各高校在培养特色和优势研究方向上也有很大不同。

三涯网免责声明:文章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删除。